7月份

監督的話 戴浩輝牧師

教會與十年回歸

今年七一回歸正值十周年,又是新一屆特區政府的就職大日子,更有國家主席參與典禮,十分熱鬧。另一邊廂,自二零零三年反二十三條立法七一大遊行至今,在十周年的七一繼續照樣遊行示威;這活動也真實體現了香港是一個自由的城市。教會與十年回歸也有多少互動,例如,六宗教的祈福活動和在十一月尾舉行的葛福臨佈道大會也被列入為教會慶回歸的項目。
其實,我們回顧這十年,確實有很多值得感恩和慶祝的地方。例如,教會在香港能繼續自由地傳揚福音,服事人群,已是十分值得感恩的事;香港雖然經歷了金融風暴、「非典型」等困難,但也一一渡過了。特區第十個年頭是經濟躍升,繁榮穩定的時候;政府也帶頭加薪,甚至加薪幅度比私人市場還多,看來我們好像真的是「形勢大好」!然而,正正是勢頭倡旺,七一遊行又多了一些新議題,那就是「前線醫生聯盟」要求政府追加薪酬。這種在經濟好景時,專業人士追加薪酬的行動當然不會只在醫護界,社工、教師和其他專業也一定會同樣提出訴求,不甘後人。
然而,十年回歸,有一件事絕不能被忽略。它在過去十年竟然是持續轉壞。是什麼?貧富懸殊!這個問題其實更應成為遊行的主題。但是,這主題除了獲得一些志願團體關注外,窮人就好像是不能發聲的啞巴。不錯,七一遊行除了要求普選這個政治議題外,相關的團體也要求更公義的社會,包括實際地追加薪酬;但貧窮的人卻沒有時間、金錢和體力參與遊行。當日他們還是要四處跑,到垃圾堆裡尋生計!
統計處指出,本港月入少於四千元的低收入家庭,十年間由八萬二千個,大升至二十萬五千五百一十五個;比例由十年前的百分之六點七,增加至九點二。十年回歸,我們貧富懸殊的情況沒有得到改善,反而變本加厲。特首曾蔭權坦言,對窮人而言,過去二十年不是最好,政府會致力落實扶貧政策。然而,我很贊同政府將這政策看成為長期的戰線。貧富懸殊是一個社會結構性的問題。自有群居的人類以來,它就存在。
貧與富當然是一個相對的現象。但是,我們這一群相信那位特別看顧孤寡的上帝的信徒(出二十二22-27),又將要如何看待這問題?
早在上一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教會因得到世界信義宗社會服務部的幫助,作了很多救濟的工作,被稱為派奶粉/派米的教會。是褒?是貶?式隨尊便。然而,當中絕不能否定的是本會對貧窮人那種真實的關懷。今天,我們再也得不到任何「世信」的幫助,但正如耶穌說「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太二十六11)。真的,今天,窮人的需要仍在!同樣,我們的福音策略一直都是關顧全人的。過去,我們以本會作為貧窮人的教會為榮。今天,我們要對貧富懸殊的問題作出實際的回應。所以,我們投身東涌福音事工,實際地回應東涌居民的需要。
目前,在東涌,我們要服事的,正正就是弱勢的貧困家庭。不少在逸東邨的居民都是被稱為經濟上的弱勢群體;我們教會在那裡傳揚福音的同時,必須協助這些被地域上邊緣化了的群體,例如:雙失青年、新移民家庭、隱閉人士、獨居人士、少數族裔等;幫助他們投入勞動市場、重建自信、融入社區。
在東涌以外,我們教會在一另個被稱為悲情社區的地方─天水圍,又或最貧窮的地方─深水埗也應有策略地作出回應。在愛鄰舍真理的光照下,我們認識到貧富懸殊不僅是政府要面對的問題,教會也當有一份勇氣,繼續承擔起當負的責任。這樣,我們才能稱得上為一間基督臨在於人間的教會和傳揚全人福音的教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