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

監督的話 戴浩輝牧師

體認「信義一家」:支援有潛質的堂會

前天與幾位同工分享時,大家不約而同的談起我們當中的一間堂會,只有一位傳道人,工作十分努力,並且也見其工作的果效,堂會正在增長;但因所在的區域是低收入家庭佔多數的地方,所服事的對像主要是學生和婦女,他們的經濟一直沒有起色。
在過去,我們也曾有一間堂會因所服事的對像是長者,所處的地區又是低收入家庭佔多數的地方,漸漸堂會無法在經濟上支撐下去,而面臨關門的威脅;最後與其他堂會合併。
這些例子當然是較為少數,但也發生在我們教會當中。我們可能會問,堂會為何不先制訂一個可持續發展策略,才展開事工?但對於前線同工而言,有需要擺在堂會面前,很可能就滿足了這個需要,例如:當長者有需要時,難道我們就因為策略的緣故,而放棄服事他們的責任和機會嗎?的確,這是堂會前線同工要考慮的問題,但一個更決定性的因素是我們應當考慮的,那就是貧富不均的問題,同樣影響堂會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的貧富不均的情況愈來愈嚴重是眾所周知的事,在1991年,香港的「堅尼系數」是0.476;在2001年,急升至0.525(政府統計處,2002)。這表示香港家庭住戶的收入愈來愈不平均,貧窮懸殊加劇。這個問題對於我們教會又有何影響?我可以斷言,我們的堂會在經濟上都出現貧富懸殊的情況,特別是我們稱為弱小的堂會。
我們教會是在世界信義宗的社會服務部救濟工作下而成長的;在開始時已清楚,我們要服事的對像是新來港的大陸難胞。上一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我們開始在難民中間工作,到了六、七十年代,我們的差會繼續在徙置區開設服務單位和建立堂會;我們教會的形態經歷七、八十年代的經濟起飛,從難民教會變為中下階層的教會,也有一些所謂較為「富有」的堂會(所謂富有也只是相對貧窮的低收入人士而較為中產而已)。我們在貧窮的情況下,在學校教育、社會服務都有一定的貢獻,還有完成了神學院的建設、海外差傳事工、內地助學與教會領袖培訓的工作等。如果套用聖保羅的說話,我們教會真的像馬其頓教會,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樂捐的厚恩;是按着力量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地捐助(林後八2-3)。
那麼,我們如何能使這些有潛力發展而在現時正處於經濟弱勢的堂會「脫貧」呢?我們強調「信義一家」時,讓我們在禱告中記念他們的努力和勞苦。說回我們幾位談論弱勢堂會的教牧,他們的堂會都是健康、有活力和增長的堂會。當他們聽到有這些正在掙扎又因經濟而窒礙成長的堂會時,他們都表達願意提議自己的堂會考慮支持這些有潛質的堂會。作為他們的監督,我也感到驕傲;因為我們有一群成熟、有遠見又有能力的牧者;他們胸懷整個教會興衰,體會同工的勞苦,委身拓展上帝的國度。他們建議我們教會應成立一個支持弱小堂會發展的專款,讓有潛質的堂會得到經濟上的幫助,拓展聖工。傳道牧養部雖然有一些專款為到拓展聖工之用,但這些專款只能提供堂會的個別計劃之用,而非全面的支持堂會成長。另外,我們也考慮過,充裕的堂會可以支持這些在經濟上較為弱勢的堂會一段時間,使他們站立起來。無論如何,我們正在確實體會「信義一家」的精神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