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
戴浩輝牧師
教會與萬聖節
最近有中學老師對萬聖節這個課題產生不安,事緣校內有老師以萬聖節的鬼魔妝扮作為學生活動的內容。此舉,對於一些基督徒老師,認為已有拜鬼魔之嫌。究竟萬聖節是一個甚麼節日?教會如何看待這個商業化了的節日?打從昨天晚上(十月三十一日),我們見過了不少在街上妝扮得古靈精怪的人。他們就在萬聖節的前夕,也俗稱為「哈囉喂」的日子,參加派對,或在蘭桂坊消遣狂歡。究竟我們如何面對這個最近才流行的「節日」?
「哈囉喂」(Halloween)一詞是由 “Hallow”即「聖人」和“even”「前夕」而成。在早期教會,信徒在不同的日子紀念為主殉道的聖徒。到了第四世紀,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大力逼迫基督教。由於當時殉道的人甚多,教會無法逐一記念,漸漸要立一日記念所有的殉道士。「諸聖日」或「萬聖節」便由此出現。在十六世紀教會改革運動後,這個節日繼續為教會所記念。萬聖節或我們信義宗稱為的「古聖日」在西方教會是在十一月一日慶祝的。而信義宗教會大多以十一月第一個主日作為記念已去世的聖徒。在《頌主聖詩》中,也有幾首古聖日的詩歌,內容主要強調聖徒為主殉道所留的榜樣和我們應當效法他們愛主的生命。時至今日,在商業化影響下,萬聖節已走樣。特別是由美加傳來的古聖日前夕即「哈囉喂」(Halloween)的慶祝活動,更使這日子變得面目全非。這個節日雖然沿自教會的古聖日,但也與西方異教鬼神信仰有關連,尤其是影響美加的愛爾蘭和蘇格蘭傳統;那些所謂凱爾特人(celtic)傳統相信,大概在這個時候,陰間的鬼魂能與陽間接觸,並且巫術也在這時候特別靈驗。
在這個現代和世俗化世界裡,所有宗教信仰的習慣多被納入商業活動裡,成為老板們重要的商機。聖誕節再不是慶祝基督的降生,而是聖誕樹、聖誕老人、聖誕燈飾和聖誕糖果等的銷售時間;同樣,復活節的復活蛋或復活兔在兒童心中,比復活的基督更有地位。一個本來是記念為主殉道的古聖徒的古聖日前夕,加上了異教的習俗,變為售賣妝扮鬼魂、巫師等商機。小孩子們以鬼怪裝束夜間到鄰居要求款待,以一句 “trick or treat” (意思是如果不想我落咒語或戲弄[trick],你便要好好款待[treat]我)作為得到糖果的「神奇咒語」。
當然,很多人都會認為無傷大雅;但整個「哈囉喂」的文化可謂完全沒有信仰內涵的商業「節日」。在香港,蘭桂坊或主題公園便依靠這樣的節日,大做生意。基督徒要儆醒,不要胡塗。原來,不少裝飾活動不僅沒有信仰意義,甚至是參與異教的文化,例如:以南瓜雕刻鬼臉作燈籠,意思是驅趕鬼魂和邪靈,這絕不是我們有信仰的人的行為。另外,把小孩子打扮為巫師和魔鬼,說句“trick or treat”,便獲得糖果,我們看為很cute或「逗人喜愛」的活動,但如小孩子知道真義,我們可謂教壞他們了。
古聖日是我們記念在我們中間離世聖徒的好日子,就像中國人在清明節記念先人那樣。同樣,古聖日的另一個主要的意義也在於追念殉道士和為今天正面對逼迫的信徒禱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