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份
主內弟兄姐妹,
關顧部的〔自由港,自由講天地〕與弟兄姊妹見面已有一段時間了,當中兄姊看過這麼多的分享文章後,有那些較深刻……還是根本沒有看過就丟在椅套內呢???!!!由於新春在即……我們須要尋覓一些新方向,讓大家更有趣味地閱讀或藉文字更能認識我們的肢體,有見及此,2月份將會停刊,如感失落…請儘快提供良方給我們,我們將竭盡所能去促進弟兄姊妹彼此關顧及分享。謝謝!
〔序言〕
感謝上帝,這次由金美卿姊妹分享她的閱讀感受……當中大家可曾有過這種感覺呢?? 讓我們看看黃金屋會是甚麼吧??
『黃金屋』 金美卿
最近看了一本書名為「詩人的眼睛」,作者郭秀娟。其中一篇是關於詩篇23篇。縱然我對23篇毫不陌生,但對當中一些名詞解釋卻不甚明白,作者從聖經文學的角度,對23篇的詮釋,我感到也很有趣,特別與你們分享。
詩篇23篇是大衞晚年所寫,表達了上帝對他一生的照管。作者認為大衞用了巴勒斯坦放牧的意象,統一全詩。23篇像是描繪羊群一天的旅程,詩中表達了供應、引導和保護的三重變奏,逐步引伸上帝照管的主題。大衞更用了牧羊人和羊的關係,讓我們思想上帝的供應。
23篇第一節宣布「耶和華和我」的關係,接着第2及3節是「祂與我」,然後第4及5節,進展到「你與我」的親密,而第6節又回到「耶和華和我」。這時,我才發現原來這是一首很整齊首尾呼應的詩。書中又提到,從文中兩個「必」字的字眼—我必不致缺乏,必有恩惠慈愛隨着我,其實第一節在原文並沒有這樣強烈的字眼,但作者感到「因為在少壯獅子都還不缺食忍餓的時代」(如沒有記錯,這句說話是出自聖經)竟然有一隻小羊宣稱牠「不致缺乏」。可見詩人的信心。
原來大衞沒有刻意描寫羊群吃了很肥美的草,沒有寫吃草、喝水的飽足。而是描寫休息中的羊群寧靜滿足。因為吃飽了才會躺下。詩人不描述每日飲食的供應,叫我們不要憂慮吃甚麼,穿甚麼,天父知道的遠超過我們肉體的需要。作者對第2節的理解,也許我也忽略了。
原來靈魂在希伯來文是”nephesh”,最基本的意義是「生命」,至於譯為「甦醒」的動詞,原文是”shoob”,主要意思是「回來,回去,回轉」,故可解作祂回復我的生命,重新得力。
書中又提到據說在耶利哥南方,位於耶路撒冷通往死海的路上,真有一個山谷稱為「死蔭的幽谷」,故牧人需用杖及竿幫助羊兒躍過,才能前進到有草的綠洲。
「也不怕遭害」原文是「我不怕邪惡」(I fear no evil)。作者提到的「敵人」可解釋為毒草或是野獸。牧人雖清除有毒植物,才可讓羊群吃草,羊群一天的旅程,由青草地溪水邊,行經危險的死蔭幽谷,再攀爬到高地上擺設的筵席,像是信徒一步一步登高的靈程。
油和杯是牧人不可缺少的配備,他們會用橄欖油塗抹羊兒瘀青傷口,又用裝滿水的大桶杯讓發燒的羊兒降温。
大衛使用了戰場上被敵人追趕的動詞,來形容他一生都有上帝的美善和慈愛「追著」他。從最早的亞伯拉罕之約,到會幕與聖殿,上帝一直應許與祂的子民同在,住在他們中間。耶穌又名「以馬內利」,藉着聖靈與我們同在,住在我們心裡。上帝同在的引導與保護,正是群羊的最大安慰與保障。
希望大家對23篇也有另一角度的理解,原來書中真的有很多寶庫,讓我們對聖經理解更多了一層,希望大家在新一年中也多看聖經及屬靈書籍,你們會發現聖經中蘊藏了神無限的智慧。你今年買咗樓未呀?買咗幾多棟呀?(書中自有黃金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