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份

監督的話 戴浩輝

社會服務與服侍善工

究竟教會辦社會服務何去何從?堂會與本會服務單位如何配搭,使教會服侍社會的形象更加鮮明?還記得在二零零二年五月自殺事件頻頻發生時期,本會發起「生命天使」運動,在社會中產生很大的迴響,但堂會卻反應冷淡。當時,我在想:堂會對教會整體的社會服務有參與的可能嗎?

在教會中,有一種消極的見解認為:社會服務都是由專業社工所主理,沒有堂會的關注,也沒有什麼難題。若這話是真。這樣,教會辦社會服務對個別堂會又有何意義?看來一些信徒對我們教會辦社會服務確實面對著一些疑惑。當中包括:堂會的抑或教會的?專業的抑或義工的?政府錢抑或教會錢?持份者抑或外人?

教會信徒在世是光和鹽。教會在最初的三百年歷史中,遭受極大的迫害,但仍然生根建造,就是因為愛和服侍的見證。他們當時的「社會服務」都是家庭式的規模運作,這些微小的服侍卻產生顯著的果效。

今天我們教會的景況又如何?我們常強調正常的基督徒生活有五大範疇:崇拜、培育、團契、佈道和服侍。可惜,「忙」是現代人和不少信徒生活的特徵。有一些信徒自覺太忙,返教會敬拜上帝已是不錯的了。其他被認為「更好」的基督徒就會進一步接受培育和參與團契。如此,對他們的「付出」好像已達致極限,遑論他們有時間參與佈道和服侍。在這些信徒以外,為數不多,成熟的信徒也在堂會裏擔任主日學教師、團契導師、探訪小組成員,甚或佈道隊成員。然而,在堂會中,只在消極面上「接收」的信徒仍是大多數,而鮮有積極地貢獻社會。這現象導致堂會傳道人一方面苦無適合消極信徒參與的服侍善工的項目,另一方面教會的社會服務單位又缺乏義工。

世界上,衰落的(或積弱的)教會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將最大的關注放在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上,漸漸忘記了教會存在的目的和意義。去年九月世界信義宗宣教及發展部在本港舉行了服侍善工(diaconia)會議,探討堂會以至宗派的社會服務狀況,並強調堂會應當以服侍社群為其見證使命。服侍善工早已存在於教會中。使徒行傳第六章講述揀選執事就是從這個服侍的理念而來。當然,堂會的服侍可以是作執事、司事、司琴、探訪……。然而,堂會最重要還是在社會中見證基督的大能,以愛回應人們的需要。

或許你會問:在堂會不同的生活範疇如何能結合,以致帶出活潑的見證?我以現代的武器為例。今天的洲際飛彈所攜帶的核彈頭不是一枚一個,而是一枚多個;為的是要命中多個城市。我想,我們所作的工也當以這種「一石多鳥」的多功能的指標進發;當我們訓練傳福音的技巧時,這個訓練不僅是一個培育,也要是一個傳福音的機會。佈道訓練需要禱伴的支持,於是與禱伴分享我們的需要,一起禱告;這又是一個團契的活動。堂會透過服務單位和學校服侍社區,這也是堂會傳福音和培育的良機,使堂會能作出多目標多向度的見證。我相信縱使某些堂會沒有與服務單位或學校結合的條件,但若能以堂會作基地去服侍社區,也是有需要和有果效的。

教會是為別人而存在,我們每一間堂會都座落在某個社區。你的堂會是否真能在社區中見證耶穌基督?那要看看它如何在該區中服侍了。另外,我們也有不少堂會很難得地能與社會服務機構或學校在同一單位內工作。對這些堂會,就要清楚認識到,社會服務單位或學校其實也十分需要堂會的支持和參與。堂會要除去一種「借用場地」或「寄人籬下」的心態,而以伙伴的關係做到互利互惠。

教育改革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學校需要社區的支持已是不爭的事實,堂會作為學校的伙伴在傳福音和服侍見證是責無旁貸的。同樣,社會服務自所謂「一筆過撥款」後,也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教會如要繼續參與社會服務工作,便不得不要認知政府在這方面的政策。

本會社會服務部每年的支出過億港元。縱然大部分的經費都是來自政府。然而,我們教會受信任,託管一筆龐大的社會資源,我們每一位信義人就絕不能對當中的社會服務不聞不問。

我們的教會今後要在服侍善工的層面上多作反省,就必能使堂會和服務單位達致共生、雙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