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份
監督的話 戴浩輝
掌握健康就能掌握人生?回應醫療改革咨詢文件
「上帝啊,求你教導君王照你的公義審判;求你賜給他你的公義。這樣他就會以正義治理你的子民,以公道對待被壓迫的窮苦人。」(節錄詩篇七十二1-2, 現代中文譯本)
起初,我對「醫療改革」這個課題一竅不通,政府在三月發表了題為「掌握健康,掌握人生」的醫療改革咨詢文件後,我更大惑不解;因為這文件不是強調要改革醫療的現存問題,而是由於預測將來醫療費用的增加,而提出「融資」的對策。該文件拋出不同的融資方案。對於保險業、私人醫療組織和相關的行業,這些方案無疑為他們帶來無限商機。這樣一來,就將原本政府一直承擔的福利,最終變成為巿民個人的責任了。
當然,政府並沒有表示日後不關注醫療問題。我也相信,那些付不起醫療費用的人,政府還是有機制幫助他們的。但是,目前這些方案無疑是要求中產以至中下階層均負起用者自付的責任。表面看來,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然而,若純以公平的角度來看,我會問:中下階層真的要付起這個沉重的融資擔子?一向以來,「社會財富再分配」的模式在於政府向人民征收稅項,然後用於公共事業上(當中包括社福、教育和醫療等項目)。然而,當香港基於低稅制度而成為繁榮的大都會的同時,卻又是在世界中貧富最懸殊的城市之一。
遇上經濟不景之時,窮人首當其衝;好景時,卻又沒有得到什麼好處。自九七回歸以來,香港面對全球化的壓力,加上奉行經濟自由主義的方向,本來是社會穩定因素的中產階層,漸漸地,他們經濟穩定的力量也被蠶食鯨吞。
小商店的老板所過的不外是為地產商打工的生活。經濟低迷下,自然沒有生意,守到好景的日子,也就是加租之時。昔日,他們本來還有租金較低廉的公共屋邨商場可選擇,但奈何屋邨商場已被上市公司所擁有,成為富有人以錢賺錢的工具。屋邨商場漸漸與私人大型商場相似,都是連鎖店林立。最後,財富也只集中在一少撮有錢人的口袋裏。
現在,醫療改革有點兒像屋邨商場私營化的翻版。今天,屋邨商場成為了「領匯」的搖錢樹;日後,香港的公共醫療事業會否也成為大商賈的囊中物?我們的制度會否成為另一個在美國以外為人詬病的醫療體制?委實令人擔心。(美國是一直奉行醫療保險制度的國家,在二零零七年,就發生了一椿悲劇。當年,二月二十八日,晚間新聞報道了一名十二歲的男童死於細菌感染的新聞。感染從一隻爛牙開始蔓延上腦。若這一隻爛牙能早點拔出,這一個悲劇本來就可以避免的。但由於這男孩並沒有牙齒保險,爛牙便一直存在。)
按是次咨詢文件所屬意的,多以買保險的形式來融資。換言之,中下階層人士的負擔將會百上加斤。其實一個較公平的社會機制是稅收。目前,薪俸稅已有其累進的機制(收入愈高的,所繳納的稅項也愈高),另外,加上增加利得稅一兩個百份點,這都可使社會的財富能有效地再分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