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苦期的意義及奉獻盒的使用
預苦期的意義及奉獻盒的使用 01-03-2009
預苦期(Lent)始於顯現期後的第一個禮拜三,這日又稱為「聖灰日Ash Wednesday」,持續至復活節(Easter)前一日,共四十天,惟主日不計算在內;期間包括棕枝主日、主立聖餐日和受難日等。這節期提醒我們,耶穌基督承擔了我們的罪。自古以來,信徒在此期間多會禁食禱告,悔改自省,思念主耶穌基督的受苦受死,這是一段鍛鍊信徒的時間。
從三代經題的編排中可見,預苦期前一主日(顯現期最後主日)的福音題乃是基督登山變像的事蹟。在這事蹟中,門徒看見摩西和以利亞與耶穌一同談話。他們三人均曾禁食四十晝夜,摩西在西乃山上,禁食四十晝夜,領受上帝所頒佈的律例和典章,並為那些因膜拜金牛犢而得罪上帝的百姓懇切代求。以利亞在迦密山上與眾假先知鬥法後,被耶洗別所追殺,逃到羅滕樹下,在天使供應他飲食及經休息後,他走了四十天,沒吃沒喝;最後以利亞在微小的聲音中遇見了上帝。而耶穌則在曠野禁食四十晝夜,親近父上帝,支取聖靈的能力,並接受魔鬼的試探。由此可見,在預苦期的四十日內,我們應學效摩西、以利亞和耶穌的榜樣,學習禁食的操練。
進一步來說,禁食的意義不僅在吃喝方面,也在眼目和耳朵的操練:
[1] 禁食的操練是不吃食物(如:每週一日或一餐,按個人健康和心志來安排),以在用餐時段專心祈禱,與上帝相交,其他時間則吃簡單飯餐。
[2] 眼目和耳朵的操練是減少平常的娛樂、消遣和享受,多用時間靈修、默想和服侍有需要的人。
當我們實踐禁食/簡樸生活的操練,一方面可操練自己的靈性,體會一點點耶穌為我們受苦的滋味,過一個更有意義的預苦期,並更經歷復活節的歡欣;另一方面也可藉著饑餓的親身經歷,使我們更能體會在饑餓與貧乏當中的人之痛苦。我們並將原先用來吃喝玩樂(如:午飯、自助餐、看電影或唱卡拉ok……)的金錢放入奉獻盒內,作為對那些有需要者的幫助。
弟兄姊妹,讓我們今年將預苦期內每天所作的奉獻彙集起來,並於復活節主日獻在主前,以支持東涌道恩堂。惟願上帝叫我們藉此禁食/簡樸生活的操練與愛心行動,過一個滿有意義和經歷的預苦期,並體驗歡欣的復活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